读楼小说坛

字:
关灯 护眼
读楼小说坛 > 戚家军演义 > 第一百一十八章 继光回家

第一百一十八章 继光回家


“宗宪兄不必自责,谁都没想到事情会发展成这个样子。也怪我,我要是再坚定一些,我们也不至于此。”

俞大猷、谭纶都后悔当初没听戚继光的。反正现在说什么都没用了,事情已经发生了。这几位也就是发发牢骚罢了。

发完牢骚,胡宗宪问戚继光,你上岸最早,舟山岛上你去看了没有?有没有倭寇?

戚继光说有,但是数量不多。接着戚继光又把各别部队骚扰百姓,他收拾乱兵的事情讲了。

“各位,咱们这些沿海的卫所军素质太差。一遇到倭寇凶悍一些就很容易溃败。真倭是强悍了些,但是咱们大明军队也不至于这么差。几个人都对付不了一个倭寇。”

戚继光还拿一百倭寇辗转几百里袭击南京城那件事举例子。倭寇一路袭扰几个省,但凡是有一个千户所战斗力足够,都能把那一百个倭寇打的渣都不剩。

舟山这地方不错,周围海岛众多,又是倭寇时常出没之处。我打算把这里作为一个基地,在此练兵!训练出一支精兵,用来对付倭寇。

“宗宪兄,你认为我的主意怎么样?”戚继光说完问胡宗宪。

胡宗宪叹了口气,“继光,我不是要扫你的兴。你说的练兵,我也试过,但收效甚微。这里面乱七八糟的事情太多。不过你比我强。我练不出好兵,不代表你也不行。”

“宗宪兄,我是不是哪里得罪你了?什么叫我比你强?要是兄弟我哪儿做得不对,你只管当面讲出来。是我的错,我一定改!”戚继光以为胡宗宪对他有什么误会。

胡宗宪摆摆手,“没那回事!你没得罪我。论起打倭寇你就是比我强。我练不出兵,不代表你也练不出一支善战之兵。不过,愚兄我这个总督手底下也没有现成的兵。要人的话,恐怕你得去找咱们的巡抚大人了。”

胡宗宪口中的巡抚大人,指的是浙江巡抚阮锷。

要想让阮锷同意调兵,戚继光可不能光是说说就算了,他得拿出些干货来。胡宗宪提醒他,你得写个东西,交给阮巡抚。说明浙江形势的严峻、练兵的重要性。

阮锷和我不一样。你要啥,我只要有的,你开口要我就能给。阮锷的话,你得写个书面的东西能够打动他,让他觉得把兵交给你训练肯定有成效。这样他才能愿意给你兵。

戚继光筹备写一篇练兵建议,指出练兵的好处和必要性。阮锷要是不给调兵,他就拿着练兵建议进京城,找陆柄去。通过陆柄可以觐见皇帝。只要皇帝金口一开,恐怕江南的文武官员就算现招兵,也得凑一支部队交给他训练。

另外就是得有水师战船。光靠渔船,根本打不了倭寇。就像这次出海,但凡明军船队当中有几艘大型战船,也不会败的这么狼狈。

明朝会制造战船。当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的时候,就有水师战船参战的例子。到了明成祖朱棣执政时期,更是有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的创世壮举。

郑和的舰队中大宝船长一百多米,能坐几百名官兵。船上还装的有炮!我要是有两艘那样的大宝船,什么倭寇船,在我眼里就是小舢板,随便碾压!

听说当年的造船厂离南京也不远,抽个时间得去瞧一瞧。看看当年制造郑和宝船的工匠还有没有后人?有没有留下图纸什么的?

练兵也是以后的事情,仗打完了,当然要回家。就算还要坐一回渔船也得回到大陆去。

返程当中,戚继光坐的还是赵老三那条船。戚继光和明军官兵是劫后余生,赵老三也是侥幸逃了活命。众人当时在一条船上,可以说同过生死、共过患难。关系自然比来时候要亲近得多。

赵老三话匣子一打开,滔滔不绝。从三皇五帝到封狼居胥,从靖康之耻到靖难之役,几乎没有他不懂的。海上,打鱼、造船,他也是无所不通。仿佛这世界上就没有他不知道。

有些讲的对、有的就是胡乱说。他胡乱讲、戚继光也胡乱听。只当是听故事。听到造船的时候,戚继光问赵老三,你会制造大海船?

赵老三一笑,“我当然不会。我是打鱼的,我只会打鱼、会开我的渔船。不过,我认识会造船的。想当年,我还是个毛头小伙子的时候,我家邻居老林头,他爷爷曾经在江南造船厂做过造船老师傅。”

“老老林头给大帅郑和做过一百丈的大海船!他做的海船曾经下过南洋,还受过皇帝的御封呢。”

“老林头家藏的有丹书铁劵,我还亲眼见过呢。啧,戚将军你还别不信,我真见过!黑乎乎的,这么大,像块大铁瓦。上面有字:奉天承运皇帝诏曰,敕命林高远一家死罪不杀三回。”

戚继光见过圣旨,哪有什么奉天承运皇帝诏曰?那都是说书人编出来的。总之,赵老三说十句话,最少有六七句都是他临时创作的。戚继光也不拆穿。

这一回,赵老三终于带着戚继光顺利回到了大陆。上岸之后,戚继光把手头工作简单处理了一下,就马不停蹄往家赶。算算时间,王娟最近就该生了。苍天保佑她母子平安吧。

一路疾驰,回到家。王娟正挺着个大肚子在院里散步。一看见丈夫回来,赶紧迎上去。戚继光连忙扶住,“你慢点儿。小心肚子里的孩子!”

“我哪有那么娇气?”王娟嘴上这样说着,脸上却带出温柔的笑意。母亲知道继光回家,急忙准备了一桌子好饭。继美两口子也回家了,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。戚母看看这个、看看那个,笑得合不拢嘴。

戚继光在家一边陪伴妻子、一边根据自己了解的,写了一篇《练兵议》,呈送给浙江巡抚阮锷。

大致的意思是,希望得到三千浙江兵,亲自加以训练。三年之后,精兵炼成,足以抗击倭寇。这样的话,比发现倭寇来袭,临时从别处调兵来战,能够省下几倍的军费。

既能够消除倭患,又能够省钱,堪称是一篇抗倭好文章。
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,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